这一次,C罗摇手指有君子之风

从亚冠赛场主动纠正马宁点球误判引热议说起
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,目前效力于沙特联赛的葡萄牙球星C罗和执法过卡塔尔世界杯的中国裁判马宁,都属于“自带流量”的存在,当两者碰到一起,结果自然是“携手霸占”热搜。
北京时间昨天进行的亚冠小组赛中,C罗所在的沙特利雅得胜利与伊朗波斯波利斯互交白卷。相比平淡的结果,C罗与马宁的一次“直面对话”在赛后引发热议:比赛第4分钟时,葡萄牙球星摔倒在禁区内,马宁第一时间判罚点球。不过C罗起身后主动走到马宁身边,用摇手指的方式告诉马宁,这不该判点球。最终经过VAR回放,马宁取消点球判罚,C罗的行为也赢得一致好评。正如不少球迷所言:“足球的竞争,首先应该是一场‘君子之争’。”
在竞技体育赛场上,类似C罗这样主动“纠错”的例子还有不少。小学语文课本中《放弃射门》的主角福勒、主动提出重赛的网坛常青树瓦林卡、德国著名前锋克洛泽等,都有过类似的行为。有意思的是,当事人在回忆起那一幕时,都回答得轻描淡写,只有直性子的克洛泽道出过其中的关键因素:“我想赢球,但绝不能在这么多观众面前,树立靠假摔就能拿到点球、拿到胜利的坏榜样。”
竞技体育有着相当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,赛中的一个细节,都可能对观众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带来影响。现任国际足联发展部总监的温格曾不止一次表示过,当球员和教练忍不住怒火中烧,甚至想动手时,先要想一想现场和电视机前,会有数以万计的青少年球员目睹那不算美好的画面,并在未来效仿。
在C罗为马宁“纠错”视频的留言区,有国内球迷直言,与征战国际赛场的球星相比,中国球员在场上相对缺乏自我约束力。虽然话不好听,但却是事实。不论在联赛还是足协杯的赛场上,国内球员都需要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。

本次点球事件带来的另一大争议,在于马宁的判罚。虽然最终取消了点球,但裁判组的表现还是引发了一片声讨。不过平心而论,虽然有了VAR等高科技帮忙,但机器背后还是人为操控,是人就会犯错,因此对于裁判,不论是球员还是球迷,是否可以更宽容一些?
上周结束的足协杯决赛中,当值主裁麦麦提江在吹响终场哨后,情不自禁地亲吻了一下哨子,这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表现。虽说裁判有比常人更强大的抗压能力,但设身处地想一想,裁判说到底也只是穿了制服的普通人。在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,一个细小的判罚,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,被拿来大做文章,更别说点球这样的关键决定。“主队有支持者,客队有支持者,但裁判组没有,所有的委屈,只能往肚子里咽。”前国脚刘越的话,道出裁判的辛酸。或许业务能力还有提高空间,但至少,他们也需要一个更宽容的环境。
申花俱乐部董事长谷际庆在足协杯决赛后说:“只有足球的大环境变好,俱乐部的小环境才能更好。”其中的大环境,不只有决策层、球员发展,裁判也应该被包含在内,毕竟当下能够受邀执法洲际比赛的中国裁判组,也已经不多了。
新民晚报记者 陆玮鑫 【编辑:房家梁】

参考消息网11月29日报道 新加坡《海峡时报》网站11月25日刊登题为《在与中国关系更加密切的背景下,更多印尼年轻人正为获得就业机会学习中文》的报道,报道编译如下:
在雅加达附近唐格朗的才明华文教育中心,15个学生正全神贯注地等待女教师赫莉娜的提问。“你们知道老师喜欢吃什么吗?”她用汉语问道。

几个学生立即举手。“蔬菜。”一名学生用汉语回答。

中文教育中心的经营者们称,随着近年来中国和印尼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,越来越多的印尼年轻人学习汉语。两国双边贸易一直在大幅增长,而数额巨大的中国投资也在流入这个东南亚最大经济体。

参加中文班学习的孩子大多是印尼华人。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,印尼共有约280万华人,占全国2.38亿人口的1.2%。这些学生的父母在希望孩子接触中国文化的同时,也认为精通中文是未来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敲门砖。
印尼华人冼(音)女士让自己3个儿子上一所强调汉语是“重要的第二语言”的三语学校,还给他们报了一家中文教育中心的补习班。
幼年在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冼女士讲汉语,她为自己的孩子设定了“更高的标准”。她说:“我认为让我的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文化、自己的根非常重要。”她表示,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,一个人“更多地扎根于”自己的文化是必要的。
目前没有印尼的汉语学习者统计数据。许多人在雅加达和泗水等大城市的三语学校、语言中心或者通过网上课程学习汉语。还有一些人去中国大陆和台湾学习语言课程。

像冼女士这样的家长认为,随着中国经济变得更加强大,未来会出现更多经济机会。

印尼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开放始于1998年前总统苏哈托下台之后,当地部分学校开始教印尼人学习汉语,一些大学成立了中文系和中国研究项目。在总统佐科·维多多——他2014年开始他的第一个任期——执政期间,中国投资的增加重新引发了印尼人对于中文的兴趣。(编译/曹卫国) 【编辑:房家梁】